书画家贾江水 官方网站 +收藏:http://jiangshui.orgcc.com

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国际华人书法研究会理事神笔王铎书画院副院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蒲州《二贤祠》遗存碑刻拓本刍议
2016-08-23    浏览(2645)    作者:贾江水    
摘要

        周武王灭商之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以采薇充饥,而后饿死山中。其“高风亮节”之德,倍受历代颂扬,并建祠、立碑以祀。蒲州二贤祠建于唐贞观年间,祠内原有唐、宋及以后历代名人碑刻,后因各种原因祠毁碑亡。山西芮成《蕴宝斋》现藏有原祠内碑刻拓本三件,其一为《伯夷叔齐庙碑》,传为宋黄庭坚所书;其二,《金泰和四年诗碑》,上录金大定年间诗人、书法家王仲通自书诗;其三是明代王俊民所立篆书《采薇歌》碑。据考,三件拓本中,传为黄庭坚所书之《伯夷叔齐庙碑》非黄所书;《金泰和四年诗碑》中,王仲通诗书并佳,甚为珍贵;《采薇歌》碑亦为明代进士吕经的篆书力作。

        关键词     蒲州    二贤祠    碑刻   伯夷叔齐   泰和   王文蔚   王仲通   采薇歌   蕴宝斋
  
        引言
     
       蒲州河东县(今永济市)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首阳山 、蒲山、历山等。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虞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据《山西古迹志》记载:二贤祠在县城(指蒲州城)南二十多里的长旺村南头,建在中条山脉西端的丘陵坡地上,即今风陵原。前临黄河,祠庙坐东朝西,北侧并排着两座坟丘。又清光绪《永济县志》载:伯夷叔齐墓在首阳山二贤祠内,二冢并列,有巨碑书“古贤人之墓”。祠中多古柏,有围一丈五六尺者不知其年岁。冢上下四周,大小古柏四十余树。二贤者伯夷叔齐也。据资料记载:伯夷,名允,字公信,谥夷,后人称为伯夷;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谥齐,后人称其叔齐。他们是商末孤竹国君(孤竹国,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迁西县和滦县等地。)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小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孤竹君有三子,百姓就推举其二儿子继承了王位。伯夷叔齐兄弟在当时的条件下,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的美德,对于谦恭揖让的民族传统的形成产生过影响,自古以来就为人们传颂。
       周国在陕西关中一带,商末期,周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周武王拥兵伐纣,伯夷、叔齐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二人“耻食周粟 ” ,逃出华山,过黄河,来到蒲州,隐居首阳山。以采山中野菜充饥,并作《采薇歌》,后饿死山中。(见《吕氏春秋 ·  诚廉》、《史记 ·  伯夷列传》)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做抱节守志的典范。
       周武王很钦佩他们的气节 ,按将军的规格把他们二人安葬在首阳山下。墓地坟高达7尺左右,直径丈余。后来,周围古柏参天,绿草如茵。后人感怀二贤,在墓前筑“二贤祠”(俗称二贤庙),据碑文记载:此祠名“清圣祠”,建于唐贞观年间,历代对其祠、墓均有修整。祠内原存唐碑4通,即颜(真卿)鲁公碑、韩(愈)吏部《伯夷颂》、梁升即八分书和丁约立石;宋碑五通即庆历六年(1046)黄载碑、元祐六年(1091)黄庭坚碑、司马(光)温公诗石、刘永言书和宋知府蒋堂首阳赋石;金碑一通,即泰和四年(1204)河东县令王文蔚所立《诗碑》;明正德十一年(1517)蒲州知州王俊民所立《采薇歌》碑等等。碑文多颂扬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首阳,以致杀身成仁的“高尚气节”。
       伯夷叔齐思想与儒家理想有渊源关系,最早赞美的是孔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汉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撰有《伯夷列传》;东汉末年蔡邕曾撰写《夷齐碑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写有《伯夷颂》。唐代诗人李颀有《登首阳山谒夷齐庙》诗:“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苍台归地骨,皓首采薇歌。毕命天怨色,成仁 其 若何。” 宋司马光有《题夷齐庙》:“夷齐双骨已成尘,独有清名日日新。饿死沟中人不识,可怜古今几多人。”
       据现收藏于稷山县博物馆之《地震记》碑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半地震。始自西北,有声有雷,地形侧摇,房舎尽覆,压死人民多寡不齐。地裂,黑泉乾溢变井,蒲州尤为甚焉”。也就是说,蒲州为这次地震震中,破坏最严重。以至“民居、城廨、宗室、庙宇,尽行倾毁”。二贤祠也可能在这次地震中遭遇重创,后人不断修复,至一九三八年又遭侵华日军焚毁。后因故又将劫后所遗尽数拆毁,碑刻砸破。至此,一处情系三千载的古代文化遗存,荡尽昔日芳华,空留一片荒凉。
       伯夷叔齐 事迹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其情操为后人所景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道德和文化意蕴。从夷齐庙旳兴衰变迁,历代的修葺和扩建,显示出人们对其谦恭揖让之美德、抱节守志之情操的由衷赞颂。二贤祠几经毁建,众多碑刻已无踪迹,现遗址仅存残碑一通。值得庆幸的是,芮城县画家张昌先生《蕴宝斋》内珍藏有其中三通碑刻之拓本。张昌先生善山水、喜收藏,积历年心血,收藏当地历史文化遗存甚丰,二贤祠碑拓为珍中三希,经其同意,现逐一介绍于后。

        一 《 伯夷叔齐庙碑 》

       有资料显示,《伯夷叔齐庙碑》额高53cm、宽40cm,身高168cm、宽83cm。碑文纵列15行,行40字,楷书,额篆“伯夷叔齐庙记”6字。原在二贤祠内,庙毁后,碑弃于遗址。现留残块,置于永济市博物馆内。《蕴宝斋》所藏拓本,无额,碑文完整无损。据碑文可知,此碑为黄庭坚应其同年进士,临淄王辟之之请所撰之碑文。王氏当时任河东县令,修葺二贤祠功成,向黄庭坚乞文而得,时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0)。文述夷齐史事及历代名贤对其评价,甚为精当。北图藏有全拓,连同《蕴宝斋》藏本和另外一线装书式民国时期石印本,现知有三件存世。因碑文中有“故乐为之书”之语,世人皆认为此碑为黄庭坚撰并书。
       观此碑拓,无碑题,无黄庭坚撰并书题记,正文后有“庐江文勋篆额,洛阳李宏立石”。碑文中显示河东令王辟之向黄庭坚乞文一事。据考: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宋英宗志平四年(1067)进士。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担任河东县(今山西省永济市)知县,著有《渑水燕谈录》。作为同年进士,有向黄乞文资历。文勋,字安国(?-1101或1102)。宋代庐江(今属安徽)人,名臣包拯外甥。官至太仆寺丞、福建路转运判官、广南东路转运判官以及温州瑞安县令等。好古善篆,得李斯用笔意,是当时的篆书名家。此碑篆额之事,因无文勋书法参照对比,所以难下定语,亦有后人伪托可能。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世称黄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工于文章,尤长于诗”,又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其书法,结构紧劲內擫,用笔精劲秀挺,论者以为他曾参取欧、颜、柳诸体。《戎州帖》是黄庭坚书法作品中唯一稍具平正面目的墨迹作品,可看做他楷书的代表作。每行一字,字大如斗,壮伟惊人。①结合黄书《徐纯中墓志铭》②作对比可知:一方墓志尚书“徐纯中墓志铭,金华黄庭坚书”。而此通巨碑无题、无款,实在令人费解。依此墓志与夷齐庙碑书体对照,正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之比。由此,笔者对此碑为黄所书提出质疑,理由有三。其一,启功先生在《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一书中评价黄庭坚书法时说:“仆尝习柳书,又习黄书,见其结字用笔,全无二致。用笔尽笔心之力,结字聚字心之势,此柳书之秘,亦黄书之秘也",“黄书用笔结字,即全用柳法,其中亦有微变者在,盖纵笔所极,不免伸延略过。譬如王
下水楼船,风利不得泊。此其取势过于柳书处,亦其控引不及柳书处也。”③有人评价此碑,书法看似全法唐褚遂良,惟结构稍逊。然而详加辨识实不类。多处随意变态,别有妩媚之趣。笔划瘦润,字极秀丽,与黄生平所书不同。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前期笔画瘦劲,结体宽博,方圆结合,方整和畅。后期,则把隶书扁平体势融入正书的横式中,字画看起来很瘦,实际很丰腴。因此,笔画清劲,字形很美,世称褚体。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将唐代楷书精华熔于一炉,塑造成法度精严、筋骨强健的“柳体”书风。褚与柳相异,此碑书体与黄亦大不相类。观其书体,结构稍逊,字体妩媚,与黄书纵横奇崛,自成风格的“辐射式结构和振动笔法”相去甚远,无大家风范。“书为心画”,若系黄所书,不可能不显露黄书特征。其二,此碑文中显示,碑文乃黄同年进士河东令王辟之向黄所乞。王必尽心付诸实施,主持刊刻立石,何以此碑立石人为洛阳李宏?其三,观此碑文字,无碑刻书写体例,无黄撰并书之款及立碑年款。从碑文之中又可看出,作者只是以文章笔法叙事。如:“乞文与豫章黄庭坚”,“并乐为之书,幷书余所闻二子事告来者。六月丙申豫章黄庭坚记。”句中“书”字明显是书写文章之意。正如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向范仲淹乞文一样,是为记事之文。或说,原有黄书碑文,王立之石,可能已佚。疑此乃后人据黄之文所书而立也。因此,则无规范之碑刻款式。
       中国历来重教化 ,修伯夷叔齐庙并立碑,就是教育人们要时时追思贤者,“贵德尚贤”,追求道义。碑文引用孔子的话,以齐景公之贪与伯夷叔齐之贤相比照,树立了仁人贤士的崇高形象。进一步指出:“故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说明了人间道义、正气的至大至刚与强烈的感染力。从而直趋主旨:教化民众崇尚道义与真善美,张扬正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为政的根本。④

       二  《金泰和四年诗碑》 

       此碑为 金泰和四年(1204)十二月,河东县令王文蔚⑤立石,现存碑拓纵36cm、横63cm。碑题:首阳山伯夷叔齐墓。全石录宋司马光诗一首,辽西王仲通诗一首。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卒后追封温国公,人亦称司马温公。北宋名臣,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王仲通,字达人。辽西(今辽宁义县北)人,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进士。大定年间任河中府⑥同知,善诗工书。受(接受,得到)《史记》、《汉书》尤称精究。其一,款:涑水司马光。诗:夷齐双骨已成尘,独有清名日日新。饿死沟中人不识,可怜今古几何人。楷书。结体疏朗、笔画瘦劲,与碑题、后款字体一致,当为立石人录司马温公诗。其二,诗:大名压破首阳山,义抗白旄谏可还。扣马 □  因天地在,采薇何然死生间。半
扉野日牛羊践,四壁秋风几相闲。我为呼魂荐盘粒,莫疑周粟不开颜。后款:辽西王仲通。行草书,有米书意趣。姿态跌宕、畅达痛快、笔力充沛、点画精到。诗书并茂,诗好字更好。据《河东百通名碑赏析》:蒲州普救寺有《莺莺故居碑》。碑文亦分前、后两部分。前为金大定十年(1171)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西厢时所作七言律诗: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江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行草书,后为金泰和四年(1204)河东令王文蔚跋。跋文曰:美色动人者甚多,然身后为名流追咏者鲜矣!昔苏徐州登燕子楼作词以歌盼盼。大定间,蒲倅( 副职,辅佐)王公游西厢,赋诗以吊莺莺。则莺盼之名因文而益彰,苏、王之风流才翰,有以相继。惜乎!王公真迹,为好事者秘。今三十余载,仆访而得之。又痛其字欲漫灭,故命工刻石,庶永其传,是亦物有时而显者也。泰和甲子冬至前三日,河东令王文蔚谨跋。⑦
       普救寺与二贤祠同在蒲州境内,《 二贤祠诗碑 》与《莺莺故居碑》中题诗人同为王仲通,书体同为行草书,且风格相类。立碑人同为王文蔚,时间也俱为金泰和四年十二月。当为王仲通大定年间蒲州任上时,游览名胜有感而作,幸存民间。三十余年后,为当时河东令、书法家王文蔚访得,“痛其字欲漫灭,故命工刻石,永其传。”于泰和四年十二月刻石,各归其所。《莺莺故居碑》得以存留,惜《二贤祠诗碑》已毁,今仅存孤拓于世,此亦不幸之幸,足见其珍贵。启功先生曾赞金元一代书法曰:“黄华米法盛波澜,任赵椽毫仰大观。太白诗仙题尾富,中州书势胜临安。”⑧以为金代书法,虽循北宋文气,但青出于蓝,总体上已超过苟安于临安(今杭州)的南宋书风。它对于研究金代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中应有的地位,无疑是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金代诗词艺术的艺术特点,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   《采薇歌》刻石 

     《采薇歌》刻石,
现存碑拓已被割裂为三。碑题《采薇歌》三字一纸,纵62cm,横14cm。其余二纸上下相合为《采薇歌》辞及明人题跋。纵200cm,横65cm。文纵列4行,满行12字,小篆字体。字体匀称,结构稳妥,线条流畅,书迹雄劲。伯夷叔齐史事见《史记   ·伯夷列传》,《采薇歌》见列传中。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兮,我安适归矣!于徂兮,命之衰矣。”是夷齐弟兄“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时所吟唱的表述心志之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饥。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纣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神农、虞、夏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我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多么可悲啊,即将身赴黄泉,看来是命中注定活该我们倒霉!是一首坦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抒情诗。辞后跋文亦小篆书体,字径小于正文,正文如拳,题跋如卵。按题跋所记,此石为明正德丁丑秋九月,即正德十二年(1517)吕经所书,王俊民等立石。呂经(1476—1544),字道夫,号九川,宁州(今甘肃庆阳市宁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因上言指责马昂将怀孕妹子呈入宫一事,并弹劾4名最贪暴的地方大僚,被权奸陷害,贬为蒲州同知。历任山东参政、四川按察司按察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辽东巡抚。此石当为呂经被贬蒲州任上之时与蒲州知州王俊民及张昌等人所立。今张昌珍藏昔张昌遗物,亦一段佳话。从宋元祐年间王辟之到金泰和年间的王文蔚,至明正德时的王俊民、呂经,三任地方官争相刻石立碑来看,正如黄庭坚在《伯夷叔齐记》文中所说的:“予观夫今之为吏,愒日晚岁⑨,几为政者鲜矣。政且不举,何暇于教民。今河东为县,吏治肤敏。政成而举,典祀以教民,可谓知本矣。”道出了为政者的心态。

        结语 
        
       在民间有很多收藏爱好者,他们的藏品中不乏书法、碑刻之精品 ,也有一些极为珍贵的书籍和史料。这些历代遗存在民间收藏者手中,安全性没有可靠的保证。有时几易其手,不知踪迹;有时保管不善,而毁于旦夕之间,使人甚感叹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藏品就在数次变故中,遗失殆尽。蒲州二贤祠碑刻的毁亡佚失,也是无法挽回的事实,幸有张昌先生所收藏的其中三通碑刻之拓本,给人以窥斑见豹的遐思。《伯夷叔齐庙碑》虽非黄庭坚所书,但后人以黄之文所书的碑文仍然具有很高的文物史料价值和书法参考价值。《金泰和四年诗碑》中,大定年间王仲通的书迹,为研究金代诗词、书法的特点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史料。立碑人王文蔚同时又是书法家,这样不仅凸显了王仲通书法的艺术价值,也使这则史料更加详实可靠。篆书从秦汉到唐宋至明清历代皆有沿用,进士出身的呂经一身傲骨,其气质同时体现于笔端,所书小篆《采薇歌》为我们提供了明代篆书的史料,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因此说,丰富的民间收藏,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宝库,做好挖掘整理工作,是摆在书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后记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蕴宝斋》主张昌先生的热情帮助和鼓励,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笔者深受感动,尽心写作。感于论文诘屈聱牙、枯涩乏味之弊,杂以圣贤故事、古迹胜景、诗歌题跋、名人小传于内;揉以散文笔法,间以叙事行文,敷演成篇。因水平所限,仅作引玉之砖。
      
       注释:
       ①   史树青主编《中国艺术品鉴赏百科 · 书法》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②   同上第29页。
       ③   启功《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50页。
       ④   王大高主编《 河东百通名碑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⑤   王文蔚:金泰和年间任河东县令,书法家。伊葆力著《金代书画家史料汇编》人美2010年版有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有河东县令王文蔚跋。金代《溪山无尽图》拖尾有王文蔚跋。
       ⑥   河中府,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唐开元八年(720)开蒲州为河中府,沿用至元。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⑦   同④第426-427页。
       ⑧   同③第53页。
       ⑨   愒(kài)日晚岁:语出《左传  ·  昭公元年》“晚岁而愒日”。愒,荒废之意。愒日晚岁,意即荒废岁月,饱食终日无所作为。

        参考文献:
        史树青主编《中国艺术品鉴赏百科  ·  书法》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启功《启功论书绝句百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王大高主编《河东百通名碑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蕴宝斋》张昌提供资料。    


   psb.jpg

标签:贾江水官方网站
我来说两句
0 人参与评论,查看详情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验证码: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