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贾江水 官方网站 +收藏:http://jiangshui.orgcc.com

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国际华人书法研究会理事神笔王铎书画院副院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元代书家张珪家族墓碑刻初考
2016-08-23    浏览(4300)    作者:贾江水    

   摘要
       张珪是元代著名书法家,因其政绩显赫,书名为政望所掩,不为后人所知。世人皆引其“兵部尚书”为豪,而忽视其深厚之文化底蕴。张珪及其祖、父墓碑刻亦为元代著名书法家吴炳和尚师简所书,书法艺术价值颇高。因张珪书法经历湮没史海,其家族墓碑刻亦未引起书法研究者重视,以致长久以来默默无闻,隐于茔内树丛、杂草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珪书法事迹钩沉,以重塑其书法家形象。并对其茔内主要碑刻加以考证,以碑文书写者的其他书迹,印证张氏家族墓碑刻的书法艺术价值及历史文物价值,以期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加以保护。

  引言
       在地域各具特色、历史积淀丰厚的民间,遗存有很多历代的碑刻、摩崖刻石及石刻造像。虽然大部分经过文化保护部门的普查而得到保护,但仍有许多未被发现和得到重视的遗物处于频临湮灭的处境。有的被砌于墙基或用作台阶而不得翻身;有的闲置场院,被村民借为石凳而默默无闻;有的处于荒郊野岭,被人视而不见,久而遗忘;有的被打破,闲抛闲掷野藤中。在这些遗物中,据笔者所见,有山西芮城的西汉时期的摩崖刻石和河南中牟的张氏祖茔碑刻。其中,张氏祖茔碑刻群内有元代著名书法家张珪及其祖、父的墓碑,碑文书写者又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吴炳和尚师简。由于长期处于原始状态和其他复杂原因未受到重视与保护,茔内许多重要遗物遭到严重损害,大部分遗失无存。现张氏后人将部分残碑整理、复置茔内,稍慰前人。张氏第十二世祖张林宗,乃明末中州名士、诗人和书画家,当地有其许多神奇的传说,有“神笔张林宗”之誉。但其书画作品存留甚罕,难觅真容,使人无法领略其书画之神韵。近来,当地在一座小庙的墙壁上发现一块石碑,上书“水月庵”,有“大明天启四年三月吉日水月庵邑人张民表书”题记,张民表,字林宗,以字行于世。当地民众只知神笔张林宗,却不知张民表为其名,以致神笔遗珍时至今日才免于流失而重放光彩。
       在民间,由于对碑刻和书法艺术认知度有局限,致使很多珍贵的艺术精品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所以,许多艺术价值颇高的古代遗存,在天灾、人为的摧残下,正在逐渐消亡。书法、碑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代先贤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张氏祖茔碑刻的资料整理成文,公之于众,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加以保护,体现这些珍贵的碑刻书法作品应有的文物资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一   张珪书法事迹考略

        张珪(1263—1327年),字公端,自号潜庵,易州定兴(今河北保定定兴)人。元大德三年(1299)拜江南行台御史,延祐二年(1315)拜中书平章政事,封蔡国公。为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其书法端重严劲,腕力尤健,卒年65岁。他是元代名臣,其祖父张柔、父张弘范,皆为元朝开国功臣。张珪本人亦事迹卓著,曾参加对宋战争。历任南台侍御史、浙西廉访使、南台中丞、御史中丞、中书平章等职,武、仁、英、泰定朝长期以要职居中央,政治事件大多亲历。有《题山谷松风阁》诗:“阁上松来风有声,高人胸次洒然清。当时诗笔今犹在,抚卷重看眼倍明。” 此类题跋又称“诗题”或“诗词跋”,它与论书诗并无二致,只是书于他人或自己撰作的诗词、散文之后,表达题跋者的感想和评价。有能力在黄山谷作品中题跋者,其学养、诗词和书法定当出类拔萃。赵郡侯董元墓碑于元泰定四年(1327)九月,由礼部尚书董讷为其祖父所立,不仅造型奇特,且正侧两面碑文,并由元曲大家张养浩撰文,蔡国公张珪撰额并书丹。(注1)元张思字神道碑《元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清河郡侯张公神道碑》,由其孙中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张毅于元泰定帝致和元年所立,翰林直学士奉训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曹元用撰文;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郭贯(注2)撰额;光禄大夫蔡国公知经筵事张珪书丹。正文楷书,碑拓尺寸244.5x93cm,计26行、行54字。(注3)以上两通碑刻的书写及合作人的声望足以佐证张珪的书法水平不同凡响。《游春图》卷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这件事也充分证明了张珪当时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惜其书名为政望所掩。

      记张珪一生事迹者,有《元 史 ·  张珪传》,叙事稍显简略,叙述最详者为《中书平章政事蔡国公墓志铭》(张珪墓志铭)。该墓志铭为虞集撰,五千余言。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崇仁(今属江西)人,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工真、行、草、篆,皆圆婉而有法度。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 梈 、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张珪去世后,“先事三日,使其孙旭属太史虞集书墓志铭 ” ,张珪卒于泰定四年(1327)十二月而葬于次年二月。之所以等待三个月才下葬,可能是因为要等五个儿子尤其是长子返家。(注4)四子景元当时为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后升为河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身在汴梁(今河南开封)。


       二   河南中牟张氏祖茔碑刻

      据《清河郡百忍堂颍上张氏族谱  ·  序》:“溯吾远祖,源于黄河流域陕西姬水,发祥于河南新郑,立祠于河北清河,而后辗转辐射世界各地。” 轩辕黄帝第五子(赐姓张氏)张挥被后裔尊为开基祖,汉高帝时,张良被封为留侯,所以后世张姓家族称为“留侯世家”。历史上,张姓有三次南迁,第一次于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之时。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步南下。第二次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自公元第四世纪初,永嘉之乱后,国家再度处于分裂之中。张姓先民为了求生,离乡别井大批南迁。第三次南迁起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查找网络资料,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川、福建及台湾等地均有清河张氏后裔分布。

      现座落于河南省中牟县三官庙乡土墙村的“元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清河郡侯谥简肃张公茔”,里边安葬着张珪和其祖、父及后辈故人,历代后人多有修缮。据碑文记载,明嘉靖三十年十月,文林郎周府审理副六世孙继祖重修;正治上卿南京户部尚书八世孙孟南于万历廿七年八月重修等。民国时期曾苍松蔽日、翠柏参天、草木繁茂、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碑碣林立。后因各种变故,树木被伐、碑刻被砸,茔内历代遗存惨遭毁坏。据《土墙村张氏碑记》记载:始祖张柔(1190—1268年),字德刚,河北省定兴县河内村人,任金朝定兴令、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后任元朝保定府统帅、河南府路总管、轻车都尉,晋荣禄大夫、判刑、工部事,策划建筑大都(今北京市)。另据史籍记载:张柔“少倜傥不羁。读书略通大义,工骑射,尚气节,喜游侠。”金末在河北组织地方武装,金政府任为经略使。后降蒙古,在灭金中屡立战功,其部成为灭南宋的主要武装势力,是蒙古三大汉族武装势力之一,为元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历任荣禄大夫、河北东西都元帅、昭毅大将军。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晋封蔡国公,延佑五年(1318)加封汝南王,谥忠武。二世祖张弘范(1238—1280年),字仲畴,元朝开国功臣。有关资料显示,张弘范是张柔第九子,元代著名军事家、元帅。曾参加过襄樊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灭宋。1276年1月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五岁的宋恭帝和谢太后、全太后、众官僚和太学生,押送到大都,宋恭帝被元世祖废为瀛国公。至元十四年(1277)授予镇国上将军,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至元十五年(1278)使弟张弘正为前锋,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至元十六年(1279),张弘范平广海,宋礼部侍郎邓光荐(注5)将赴水死,张弘范救而礼之,请他为自己的独子张珪教授儒学,使张珪后来成为饱学之士。张弘范也善文,有《淮阳集》传世。至元十七年(1280)正月十日病卒,终年43岁。(注6)因俘虏文天祥留下的名声,也给张弘范留下了不少不实传说。“当年,张弘范积劳成疾死后,在河内老家、满城岗上村以及河南、陕西等地同时出殡。究竟哪里才是张弘范的墓地,现在也没有明确考证。”(注7)

      张柔墓墓碑高170cm、宽64cm ,文竖列5行。其正中3行为碑文,行9字,计27字,字径14x11cm,楷书。碑文曰:“大元赠亚中大夫河南府路总管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张公之墓”,上款:中大夫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兼经筵官尚师简书;下款:元统三年秋九月初一日中顺大夫崇禧总管府总管孝孙张珪立(“张珪”二字与款字书体有异,立碑年月与张珪生卒年月不符,疑为张珪后人所立)。张弘范墓墓碑高170cm、宽64cm ,上端正中横列篆书“大元”二字。文竖列5行,其中碑文3行、行8字,计24字,字径与书体同张柔碑。文曰:“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张公之墓”。亦尚师简所书,字大如拳,端庄俊伟。上下款与张柔碑相同,只“子”、“孙”一字之差。碑文中清河郡是西汉建置,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治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属冀州。
        碑文书写者尚师简,元世祖(1260—1294年)时人,官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工篆、楷书,著有《圭斋集》。康里巎巎所撰《渤海郡侯欧阳公神道碑》,为其所撰额。据河南画家许跟虎博客文献《许师敬与河北辛集石碑村》: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五月所立《元中书左丞耿焕先世碑》,现存于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县)石碑村。该碑碑文由时任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知经筵事张起岩奉敕撰;时任奎章阁学士院学士、中奉大夫兼经筵官尚师简奉敕书;时任光禄大夫、御史中丞许师敬奉敕撰额。700多年前的元代书法家尚师简,无论楷书还是篆书,字体都遒劲有力、圆润清秀,堪称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尚师简与同时代的文学与书法家许师敬、张起岩、康里巎巎配合默契,撰文、书字、撰额相得益彰,更由于这些石碑大都是奉皇帝之命为达官贵人而制,更显示出这些文学与书法大师们的显赫地位和巨大影响。尚师简、张起岩和许师敬是享誉全国的文学家和书法大师,能得到三位其中之一的文字或墨宝已十分珍贵。而《元中书左丞耿焕先世碑》集三位大师的文采于一体,不但是研究耿焕家族的珍贵史料,更是研究元代社会民俗和书法艺术的实物资料。因此,张珪祖、父墓碑刻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书法艺术和文物价值。

       据《土墙村张氏碑记》碑文,三世祖张珪,字均(君)玉、一字公端,号澹庵,元朝重臣。任岳州路总管,拜镇国上将军,出使川陕,回条陈八事。由武阶登文阶中顺大夫,拜荣禄大夫、枢密副使、中书平章政事和大司徒。任河南平章期间,由祖籍迁徙于中牟县城南街定居。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赠嘉议大夫、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封蔡国公。元统三年(1335)秋( ?),选阴宅于今土墙村北郊,规划茔地五百四十亩,将先祖柔、父张弘范封冢立碑奉为始祖、二世祖。张珪墓前立神道碑一通,现存残碑高130cm、宽59cm,文竖列5行。其中碑文3行,行13字,共计39字,单字8x9cm。碑文曰:“大元故太中大夫岳州路总管赠嘉议大夫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简肃张公神道” 隶书,上款:翰林待制吴炳书;下款:至正六年(1346)十二月男将士郎利用监架阁库管勾鹏翼建。据《土墙村张氏碑记》载:四世祖张鹏翼任元架阁库管勾,又迁任山西屯留令。
       翰林院相当于国家档案馆或中央秘书处,无实权。待制,官名,是指等待诏命之官员,唐置。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永徽中,命弘文馆学士轮番待制于武德殿西门。文明元年(684),诏京中五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于章善、明福门,备皇帝顾问,称为待制。元时于翰林院设待制,位也在学士、直学士之下,但不及宋制隆重(《元史 · 百官志三》)。吴炳,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据有关零星资料可大概了解其书法成就。《淮源庙碑》刊立于东汉桓帝延嘉六年(163)正月,无书者姓名,碑文内容记述了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君修建淮源庙的功德盛事。此碑书法极富气韵,精妙绝伦,因之更为宋、元、明、清各代学者所称道。由于原石已毁,传世无原石拓本,故历代学者多闻其名而不得见其实。现立于河南桐柏招待所的《吴炳重刊淮源庙碑》刊立于元代至正四年(1344),吴炳书。此碑形质与汉代原石相似,无碑额,碑文15行,每行32字。首行有“前翰林待制吴炳重书,男嗣昌填摹” 题字,碑末附有吴炳长篇跋记。(注8)
        “吴炳隶书虽佳,但终难睹汉碑之风貌”。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评道:“炳分隶颇有法度,而少汉人淳古之气。”杨守敬《评碑记》云:“(《淮源庙碑》)原碑久佚,此为元至正四年吴炳重书。朱竹坨(彝尊)谓不及汉人古厚,固然。然自分法久亡,炳生千载后,独能力追汉魏。观其结体,虽不及汉人之变化,然整练可喜。故后人未见吴跋,多直目为汉刻。以余品之,断不在唐人下也,国朝(清)诸公皆未能及。”《书学迩言》中说:“元明两代,篆分寂然。唯吴炳《淮源庙碑》具体汉人,松雪之复斋钟鼎款识不愧少温,然已星凤一毛矣!”
       座落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城北琴泉寺的《大元赵府君墓碑》,是元代潼川(今三台县)籍显宦赵成庆为其父母所立神道碑。据《三台县志》记载,赵成庆累官至御史中丞(正二品)。该碑弥足珍贵之处在于,碑文作者吴澄是元代著名文学家,碑首篆书和碑身隶书作者郭贯和吴炳,又是元代的大书法家。因该碑集元代三大名家之作于一身极其珍贵,1993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中牟张氏祖茔中十二世祖张民表墓碑,由其子允侯立于康熙八年(1669)三月,碑文曰:“故孝廉林宗张公配和氏合葬墓”。张民表(1570—1642年),字林宗,一字塞庵、一字法幢、一字武仲,自号原圃猎徒、旃然渔隐、蕊渊道人等,以其字林宗行世,士林称林宗先生。为明代晚期万历年间中州名士,诗人、书画家,明南京户部尚书张孟男次子,明末中牟泽里(今中牟县三官庙乡土墙村)人。与尉氏阮汉闻(字太冲)、汝南秦镐(字京)齐名,被誉为“中州三先生”。明天启六年(1626)编撰中牟县第三次《中牟县志》,有诗集《原圃集》、《塞庵集》,弟子周亮工撰有《张林宗先生传》。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缄斋,号栎园,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御史。入清后,累官至福建布政使。工书画,有《赖古堂文集》、《赖古堂诗集》、《闽小记》等。在中牟民间流传有许多张林宗神奇的传说,如《神笔张林宗》、《地上画虎能伤人》、《画树结供果》、《画蝈蝈知晴雨》等。其善草书,但至今日,书作已稀如凤毛麟角。现当地学者已搜集整理出部分张林宗留下的诗词遗稿和碑刻题记。清初同邑冉觐祖《张孝廉民表崇祀乡贤碑记》云其:“工临池,骨柳筋颜,坡仙涪翁诸人见当退舍。问字之客,辙交于门。稍不适意,虽王公大人重币累使,不得只字。当其云酣落墨,绢素满前,挥不停手。张长史濡头书字,殆有其致。”可见,张林宗乃继张珪之后张氏家族中又一位诗、书大家。 

     

       三   其他有关碑刻

       张柔墓位于河北满城县西北7.5公里岗头村月明山下,依山傍水,地势高峻。有“ 头枕九龙(墓地北边是九龙山);足蹬八宝(南边是八宝嘴山);左揽日光(东边岗头村内有日光庵);右抱明月(西边是月明寺);腰系银茶玉带(南边有漕河)”之说,其墓地与其子张宏略、张弘规墓合葬处形成墓群。张柔墓前有元翰林学士王磬撰文、书丹的神道碑。张弘略墓神道碑高约4米,立于赑屃之上,额篆“元故参知政事张公神道碑铭”,碑顶盘龙两条,雕工细腻、栩栩如生。正文较长,布满碑石阴阳两面,上部文字尚清晰可读,下部已残损不堪。(注9)张弘略墓神道碑由翰林学士朝请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姚燧撰文;翰林直学士朝列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刘赓书丹;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郝采麟撰额。姚燧(1238—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洛阳人,是元代的一位大儒,元史有传。刘赓(1248—1328年),字熙载,河北威县人,曾从师翰林学士王磐。郝采麟其父郝经(1223—1275年),山西陵川人,翰林侍读学士。被元世祖派往南宋谈判,结果被拘十六年之久,南宋崩溃之际被放回。他的忠节感动了元朝廷,遂“官其子采麟奉训大夫、知林州。后赠昭文馆大学士、司徒、冀国公。
       据《定兴县志》记载:张弘范神道碑,额篆“大元故银青光禄大夫平章政事武烈张公神道之碑”,翰林学士承旨中奉大夫王磬奉敕撰并书;光禄大夫平章军国重事监修国史耶律铸篆额;至元十八年八月十七日夫人赵氏男昭勇大将军管领保定等路军马万户珪立石。耶律铸(1221—1285),字成仲,元初名臣,耶律楚材之子,官至中书左丞相。张弘范墓志铭,翰林待制李谦撰文、书丹;都元帅府经历李处巽篆盖;石匠秦德刊刻。志石为汉白玉质,志盖已佚。志石长97、宽84、厚15cm。志文首题为:“故镇国将军江东道宣慰使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公墓志铭并序”,57行,行50字,全文2440字,楷书。(注10)


       结语

      公元1279年蒙古人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大元王朝。元世祖忽必烈虽然和他的父亲成吉思汗一样,主张以武力治理天下。但是,自他入主中原之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于是,学习汉族文化,笼络文人、士大夫,以逐渐走向“文治”的道路。到了仁宗、英宗时代,表现的非常强烈。特别是文宗,他十分喜爱书画,其兴趣之浓可与昔年唐太宗相比。任宗建立了专门鉴藏书画的机构奎章阁,请侍臣为他鉴定书画。汉族知识分子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多少感到压抑不适,更加倾心民族文化。这样,书法艺术非但没有凋零,而是继续滚滚向前发展。赵孟頫是元代享有盛誉的一代宗师,在他的“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的思想影响下,继承传统是这个时期的主流。一反宋人奇险的书风,强调学晋人,追求匀净平顺的新书风。同时,著名的书家像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邓文原、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吴炳、张雨等等,无不留心古迹,恪守古法为准则,形成了圆润、飘逸、遒美的唯美书风。(注11)元中后期书坛形成举世皆学赵的局面,孕育着书法的危机。少数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奋起挣脱这种局面,远学魏晋使书法复归险峻。代表人物有冯子振、杨维桢,被称之为书坛怪杰。(注12)
       元代书法家张珪,官居要职,且诗书并佳。因其特殊地位,所交往俱为当时显宦及著名书法家。因此,其书法风格应受当时书风影响。不仅本人为当时名流之碑刻书丹、篆额,其家族墓碑刻自然为当时名家所撰书。因各种原因所致,惜其家族墓碑刻大部分佚失。据张氏后人所说,其祖茔內原存石马、石羊及翁仲等造像,数年前被人夜半所盗,甚为可惜。因此,现存数件元代碑刻更为珍贵,其中,尚师简的楷书、吴炳的隶书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是研究元代书法的实物资料。由于元代国祚较短,历史人物传略较简,以致后人对前人的了解比较片面。比如张珪,因其政绩突出,其书法因为小道便被人为淡化,使后人不能较全面了解其人生经历及文化涵养。通过对张珪家族墓碑刻的考证研究,以巩固张珪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及其家族墓碑刻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价值。以引起有关人士和部门的重视,取得后续研讨和具体的保护措施。



       注释:
       1   张少英博客文献《2012柏乡历史文化展》。
       2   郭贯(1249—1331),字安道,元代清苑县(今河北保定)人。官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集贤大学士,追封蔡国公,谥文宪。                             精于篆籀 , 当世册宝碑额多出其手。
       3  《典藏台湾》,资料中注明:原件刻立地点为河南郑州。网络文献。
       4   马晓林《<张珪墓志铭>文本流传研究》。网络文献。
       5   邓剡(1232—1303),字光荐,号中甫,又号中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为文天祥门友,以诗名世。历任宗正寺簿、秘书丞、礼部侍郎兼学士院。有《中斋集》、《东海集》、《续宋书》、《中斋词》。
       6  《百度百科》张弘范词条。网络文献。
       7   郎亚南《文臣张柔:奠基古城800年深厚底蕴》 《保定晚报》2014年1月27日。
       8   韩倩《淮源庙碑》2012年1月。网络文献。
       9   景三郎《访元将张柔墓》2004年2月6日。网络文献。
      10 《百度百科》张弘范词条。网络文献。
      11   马晋甫《通俗清新铁崖体  矫杰横发廉夫书》。网络文献。
      12   李氏网“全球历史文化论坛”《元代艺术史  ·  元代艺术概述》。网络文献。


       附录:
      文中所涉古代官职简释(网络资料):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政务。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定为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三省六部组织较完整,分工较明确,从隋唐至明清,六部基本相沿未改。五代除沿袭唐制外,又设枢密院管理军事机密、边防、军马等事,参与大政,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宋代因地而置州、府、军、监,均有属县。州、县政务由中央派遣京官带原衔出任,称“知某州军州事”(“州”指民政,“军”指地方军队)、“知某县事”,简称“知州”、“知县”。此外又设监察区,称为“路”。路设都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某路常平公事等官,负责一路的吏治民刑案件及财政事务。元代废门下、尚书省,中枢大政统一于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往往以太子充任。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此外,又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代中央与地方的划分比较复杂,县上有州,州上有道,道上有行中书省。行中书省为中央中书省派出的机构,权力很大。这样,元代的地方官制就形成省、道、州、县四级制。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物;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物;兵部:掌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物;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等。
       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利与宰相相当。
       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唐、宋、元、明以上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为三四品勋官称号。
       大夫:各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御史:职位仅次于宰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御史中丞:协助御史大夫管理宫殿内兰台以及监管百官的高级官吏,秩级为千石。
       平章政事:意即商议国家大事。元代于中书省、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为丞相副职。
       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简称“参政”。
      经筵讲官:经筵是皇帝举行的一种学术活动,每年秋天举行经筵典礼,讲官为皇帝进讲书史。宋凡侍读、侍讲学士及侍读、侍讲崇政殿说书皆称经筵官,遂有经筵之称。元有奎章阁学士院兼经筵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并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知制诰: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余仅备顾问。宋除翰林学士,他官加知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虽皆起草诏令,而亦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监修国史、兼修国史:监是监督、监察;兼是兼职;修是修撰、编写。
      利用监架阁库管勾:中央官署品秩较低者称为司、寺、监。利用监主管出纳皮货衣物等,架阁库保管帐籍文案等档案,金、元尚书省有架阁库管勾官。

依标题百度点击可查

psb.jpgpsb (3).jpgpsb (4).jpgpsb (2).jpg

标签:贾江水官方网站
我来说两句
0 人参与评论,查看详情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验证码: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